Search

雖然我在診間、手術房和網路上陪伴許多流產女性走過傷心的一段時間,也寫過許多文章試圖藉著文字的力量安撫...

  • Share this:

雖然我在診間、手術房和網路上陪伴許多流產女性走過傷心的一段時間,也寫過許多文章試圖藉著文字的力量安撫她們,但我深知流產對很多人來說是極大的創傷,很難靠著簡單幾句安慰就能平復。因此,我一直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總是在思索還能多做些什麼。上個月,剛好看到北醫醫學人文研究所的施麗雯教授主辦的「流產的重新想像:社會設計線上交流會」,我就立刻報名了,希望能多看看非醫療人員的想法,整合更多資源幫助這些女生。

出乎我意料的是,交流會上一開始竟從流產伴侶的角度切入,引用國內的一項調查發現,許多先生並不了解太太曾經流產過的次數,再加上男性缺乏類似身體經驗,在太太流產後又得負起照顧的責任,時常擔心對方恢復狀況卻不敢、也不知道怎麼發問,想要把小孩「生回來」又怕給太太壓力。以上都讓先生在流產事件中感到手足無措,甚至上網發求救文。這也給了我一記當頭棒喝,因為在過去我也完全忽略了男性在流產事件中扮演的角色,看診時甚少特別和先生交代叮嚀注意事項。

交流會上,他們也根據過去田野調查的經驗,彙整出各種面對流產,不同背景、個性的人的需求。好比有些人不想被打擾、被過度關心,只想知道流產確切的原因,希望能快點再懷孕;但也有人能理解流產就是自然淘汰、但希望身邊的人給予情緒支持。伴侶之間的期待也會有落差,好比有人希望先生可一傷心、一起哭,但先生卻覺得自己需要展現堅強理性的一面。但可能是流產的話題太過敏感,情緒太複雜,很少伴侶能敞開心胸討論雙方的需求。
然而就目前看診時間和形式來看,醫師真的很難短時間掌握這些資訊、從每個人個別的特性和需求來予以安慰,因此我認為光靠診間的言語安撫和衛教能做到的真的有限,後續的延伸關懷一定不能少。

緊接著的小組討論,交流會則安排大家腦力激盪,思考該如何安慰這些族群,用何種方式讓醫護更能理解流產伴侶的情緒,避免言語對他們造成二度傷害。好比「胚胎壞掉了」、「你這個已經沒用、沒辦法了」。對我來說,這類型互動小組討論,比過去醫學教育中大堂課的在職訓練有效果許多。因為討論會大家都得輪流發言,再加上同組的夥伴是年輕的醫學生,他們的想法較為開闊,給我許多刺激。好比有些學生就建議可以設立流產整合門診結合心理諮商師來協助病人,在診間放一個信箱讓女生能把故事寫下來分享。

不過重要的當然不僅是課程形式,關鍵還是在於醫療人員願不願意認真注意到這些需求,不然就會像我過去一樣,問題擺在眼前卻視而不見,忽略男性在伴侶流產後其實也需要關懷。

綜合討論結果,大家都認為完整的產前教育很重要。要讓大眾理解懷孕不是線性的過程,流產的發生比想像中來得多,流產後不僅生理上需要照顧,心理上的支持也同等重要。這也是我這幾年耕耘的重點之一,特別的是我最近也注意到許多小產餐、補品也開始強調流產不是媽媽的錯,以同理心、和關懷的角度做商業包裝。只不過我還是得中立的說,這些產品都是非必要的。

另外,建立一個平台讓流產的伴侶能分享自己的故事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好比可以參考之前雞排妹發起的「性侵/性騷擾真人故事募集計畫」,讓有相同心情的人將自己的故事匿名書寫下來,郵寄信箱集結後再展出。之後我也將參考類似的模式利用線上方式,鼓勵大家寫下流產過程的心情,藉由個人的經歷彼此療癒。
最後我也要感謝施教授在疫情中仍舉辦線上的交流會,讓我有機會和不同世代、不同領域的人交換心得,我也會繼續努力讓討論中激盪的靈感實現,真實地去幫助需要的人。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一個長的像運動員的婦產科醫師 陶醉於新生兒爽朗的哭聲 被胎兒3D的臉龐療癒 熱愛重訓跑步 偶爾做做健康大於美味的餐點 懷抱著無限夢想 努力前進著
View all posts